首页 >  批改秀 >  

全部 初中 高中 < 281/452 页 >

  • 半日闲 高三 2018-07-11 17:52:16

    偶像,指人们心目中仰慕的对象,而在字典中它的原意则为“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姑且称之为“泥塑崇拜”。现代,人们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进步,迷信活动从许多人的生活淡出,但现代版的“泥塑崇拜”就真的消失了吗?现在,人们对于偶像的崇拜从原有的求神拜佛封建迷信逐渐转向了对于伟人、艺人的崇拜...

    高 老师点评: 语言流畅自然。对于“偶像”的理解还比较狭隘。偶像只是伟人、艺人这类大人物吗?偶像的根本到底是什么?两个例子论证的道理是不同层面的,却并列了,没有层次,逻辑不清晰。第一个例子没有意义。文意较浅,挖掘不够。“打破”的意义不够明晰准确。为什么要打破?仅仅因为偶像也有错吗?

    C+
  • cjh2019 高三 2018-07-10 14:27:51

    世上没有移山的方法,唯一能改变我们和山的距离的途径是:山不过来,我过去。客观环境是不可改变的,能够改变的只是自己。中国古代并不乏有这样的例子。有这样一群贫苦的人,他们不甘于困顿,他们不相信不劳而获,于是,他们渐渐将目光投向远方,在变中求变,铸就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创造出不同于他人的经营方式。“机智而...

    高 老师点评: 缺乏层次,角度划分不清晰,中国古代、外国、动物界?缺乏对比性,没有并列的必要。举例不够地道,不够贴近现实生活。例子的引入比较生硬,有堆砌的现象。说理还略浮于表面,挖掘不够深入。

    C+
  • xiaopeichen2016 高三 2018-07-09 19:36:48

    生活中,人们总有着不同的需要。我们需要粮食来使自己存活下来;孩子需要呵护和关爱;老人需要照料和帮助。作为社会中渺小的一个个体,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需要着。作为分工精细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每个行业、每个部门、每个个体的付出,才能使整个社会健康良好地运作,使每个人幸福地生活。需要与被需要,就像孪生兄弟,相...

    邢 老师点评: 这篇作文整体来说比较不错。重点论述了“被需要”的部分,可以看出思考的深度。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最严重的问题是,中心论点不明确。全文甚至没有一个中心观点句,这是不应该的。其次,结构安排不合理。题目是“需要和被需要”,虽然这篇作文的重点是“被需要”,但是“需要”的部分不能一带而过。还是要想办法写出一些深度,不要停留在表面最基本的需求。最后,论述不够充分。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第三段,例子很多,但是后面都没有展开。一篇优秀的议论文的论述部分应该是比论据部分多的。

    B-
  • 也说爱

    23671 0

    yanxiaqi2019 高三 2018-07-09 08:23:47

    爱是什么?蒲公英认为,爱就是一把远飞的伞。诚然,当今社会并不缺乏爱,缺乏的却是正确的,适当的爱。自计划生育以来,父母对子女的爱与日俱增,直至出现了“溺爱”的情况。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什么都以孩子为中心,的确将孩子宠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却也同时折断了他的羽翼,让他失去自我翱翔探索的机会,这样的爱是否恰...

    高 老师点评: 立意方向基本正确,但切入角度不该为适不适当。层次划分不是很明晰,有点相近。语言流畅优美。

    B-
  • 所知非所想

    24319 0

    hh2019 高三 2018-07-03 22:03:32

    有时,造成麻烦的,不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而是我们所想的与我们所知道的事不符,让我们多走了弯路。在我看来,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所知非所想,会让我们以错误的观点看待事物,从而做出与客观规律不符的行为,并不断发展它,最终陷入麻烦而不知所措。当我们面对问题时,我们会现在脑海中构建解决方案的蓝图,并以此为...

    钟离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能批改你的作文。本文中心思想突出,思想内容略有深度;思路清楚,层次层层递进,文章的整体结构完整清晰;语言基本符合规范,但仍有不通顺之处,且错别字较多。文章首段引入,与材料相呼应,但是略显单薄。可以尝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开头更抓人眼球,吸引阅卷老师注意力。第二至四段为文章的主体论述部分,深入分析阐述所知非所想带来的后果。每段开头句句式相同,并明确提出段落大意,值得表扬。段落内的展开论述也可圈可点:说理部分逻辑清晰完整、例证内容丰富。但是例证有知识性错误,在批注中已经指出,建议更换例子或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加以纠正完善。总得而言论述部分是写得不错的。结尾的草率有些出人意料。“成功不是多数人的专利,却是多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具备追求真相的艺术与批判精神,不断修正自己的‘所想’,才能向‘所知’进一步迈进,达到世界的定点与本源。”一句,充分体现出小作者的思想深度。进一步往下深入,则发现材料中两种情况“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和“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完美所想的那样”其实是相通的,而后者只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将这个观点与第四段“所知非所想是必经之路”的主旨相融合,生发出“这条必经之路极为漫长,人类永远面对着未知,所知非所想将是人类认知的永恒主题,但进一寸有一寸的惊喜”的感慨,如果能这样在结尾处将文章的境界提高一个层次,就更显得精彩了。&nbsp;

    B-
榜单

勤奋榜 进步榜 高分榜

    批改秀
      好素材换一批

      关于本站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昂立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 沪ICP备 16005456号
      免费作文素材 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