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批改秀 >  
高中

全部 初中 高中 < 267/347 页 >

  • 做自己

    25310 0

    破晓 高二 2018-01-08 12:03:16

    世间万物存在即为合理,无论人们是如何认为的,它的存在,便是为其自己最有力的证明。诚然,当今社会,不少人们都会做出些许在他人看来是那么奇怪的事情。但是由于虚荣心的作怪,人们在做事之余,总会画蛇添足般地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一些理由,一些足够充足以示自己并非异类的理由。殊不知正是因为这些理由,让你成为了一个更...

    教主大人 老师点评: 这个作文,在写作的时候,可以从自身行为出发,但千万不要囿于“自己”。因为题干中的“人们”一词是通指,是生命个体中的你我他,而非特指“我”。囿于“自己”,选材就可能捉襟见肘,落笔就可能就事论事,立意就可能“低开低走”。放眼四顾就不难发现,可以驰骋的空间其实很大!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几个问题:1.“谁”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充足的理由?这是怎样的行为?&nbsp;这样的行为可以有充足的理由么?&nbsp;“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一定与“既定原则”相冲突么?&nbsp;如果冲突,到底是怎样的冲突?&nbsp;这样的冲突是否都需要解决?&nbsp;如果允许这样的冲突留存,那么其存在的意义与合理性又在哪里?可以思考的问题肯定不止这些,而一旦你的思维启动,思路打开,就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有话想说的、有材料支撑的、有现实针对性的思考点比如说:自我意识与周遭世界、主观判断与客观事实、自我肯定与现实担当、寻找理由与接近真相、坚持自我与尊重事实……这样一来,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可以说得有角度、有思辨,更有对现实的观照,有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C-
  • 破晓 高二 2018-01-05 20:54:13

    自由,无数人们所追求,甚至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当然在如今社会之中这份自由的代价早已没有如此昂贵,但也许这也正是我们所欠缺的。但是自由从何而来,自由指的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又有多少人能够回答上来?想必那些嘴里喊着自由自由的人当中,真正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也是相当之少的。自由,不单单指的是肉体上的自由,在...

    教主大人 老师点评: 对素质教育的呼唤和思考是本题的目的所在。建议,在理的时候从这个角度出发。你的文章某些点提到了,填鸭式教学,或者说应试教育的弊端。但是,在论述的时候语言太过绝度化。文章的观点不是很清新,到底是论证自由的重要性,还是追求自由的重要性?还是教育的改革的重要性?且不说这个观点和材料本身符不符合,只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方面,是不明晰的。

    C
  • 高三 2018-01-04 20:05:13

    人们往往会觉着,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然而在我看来,将事“做对”为本分,而做“对事”也许大都靠运气。尤其是对我们年轻人而言,将事情做对尤为重要。首先,想做对的事情必须拥有能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事实上这种能力很多时候都需要一定的眼界及沉淀作为基础,若非经过一番彻悟,又有谁敢说自己绝对拥...

    任 老师点评: 春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本文的行文思路非常清晰:提出观点--作出辨析--为什么--怎么做--总结收束,层层深入。开头并没有照抄原文材料,直接入题,干净利落。第2段中对于“做对的事情”的看法结合自己的年龄特点和常理常识推断,进行了非常合理地论述。语言也明白通顺,阅读的流畅感很好。不过,在后文的词语的使用,观点的表达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观点的前后不一致。“做对的事情”在前文中可以说是人生的经验和智慧,在后面中却变成了投机取巧。当然,两个方面都说得通。但同一篇文章中,你的观点和与之相关的前提需要保持稳定。否则,文章的观点就会浮动摇摆,出现前后割裂。其次,论证的说服问题。在批注6、7、10中我对你表达观点的句子做了一些辨析。本文的优点是思路的层进,而层进的一个基础就是,在你进入第二层面论述之前,第一层面的观点是作为层面二的基础使用的。那么观点本身的可靠性就非常重要了。前提不稳,结论的说服力就会降低了。另外,也有些语句在主题相关性和表意上出了问题。(批注12)整体来说,是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要坚持开头引入,思路,和结合生活常理推演思考的有点。加强思维内容用语词表达的辨析能力。

    C+
  • 论看与被看

    25494 0

    zhaotx2020 高一 2018-01-01 20:50:40

    心理学告诉我们:眼睛是收藏信息最为重要的渠道。于常人而言,八成以上的信息皆因看而来。说其是一生的功课,并非妄言,在我们看人看景的同时,自己也常悄然成为别人眼中观察的对象,抑或是天地间的一道风景。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思韦伯:‘’人是社会性动物,脱离了群体,脱离了群体性,人是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的:从这个意义...

    任 老师点评: zhaotx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文章的语言基本通顺,引用颇多,显示出了你的阅读积累。在“茅盾”的段落,对于“人”和“景”的关系有小小的思辨;在对互联网社交的现状中尝试联系了文章的主题。这些都是不错的尝试,值得鼓励。目前,上海卷的作文考核中最看重的就是思辨能力的体现和对于社会现实当下的关注。这两方面需要有意识地长期积累。文章整体而言,没有特别明晰确定的观点,段落之间的联系比较弱。同样,就一些段落整体而言,语句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关联,逻辑不清(特别是第二段,参加批注4、5、6)。而上文中我所说的两个优点语句中,并没有充分展开。文章的思维内容不够统一,充实。结尾出诗句引用的不错,也有明确的结构意识。可能高一阶段才刚刚学习议论文的写作,老师评分是按照高考的标准。所以不同太在意分数,知道自己做得好的地方,继续加强和保持。有问题的部分慢慢改进。

    C
  • caoyue 高二 2017-12-29 22:12:49

    寂寞是什么?梁晓声以为它是一种面对世事的无奈;余光中认为寂寞与清醒相并重。我以为,寂寞是对灵魂的淬炼,对精神文明的升华。古来圣贤,这句话不无道理。屈原便是寂寞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屈原对家国的忧,亦是在抒发其内心无人理解的寂寞。《天问》一作震古烁今,是屈原灵魂深处对世界的求知...

    任 老师点评: caoyue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本文语言流畅、有一定文采,思路较为清晰,素材较为丰富,使用得也很恰当;看得出你的作文基本功方面是训练有素的,然而思想内容方面稍有欠缺。整体来说是一篇中规中的议论文。文章在开头引入屈原的例子,结合后文中使用李叔同、哥白尼的例子,应是将寂寞的意义引导在不被大众理解得孤寂的层面上。但文章的结尾部分讲学习生活中的辛苦,“忍住寂寞”似乎偏离了这一意义,整体上出现了割裂。其次,以文章前面大部分的主体部分,只是说了因为他们是寂寞的,所以他们做出了伟大的成绩。其中的因果联系并没有说清楚。文章只有观点和例子,分析论述的篇幅比较少。然而,分析论述才是能体现你思想深度之处,也是高考议论文写作中最核心的内容。

    C+
榜单

勤奋榜 进步榜 高分榜

    批改秀
      好素材换一批

      关于本站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昂立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 沪ICP备 16005456号
      免费作文素材 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