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批改秀 >  
高中

全部 初中 高中 < 280/347 页 >

  • zhuyixiang2019 高二 2017-10-02 21:55:07

    要做真理的朋友,绝不做捍卫真理的斗士有些朋友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提出激烈的反对意见,真理为什么不要捍卫呢?日心说的提出经历了教会的层层阻挠,牺牲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才被人们逐渐接受,怎么能够说真理不需要捍卫呢?事实上,在看待一些历史问题上,人们容易犯一些经验主义的错误。一些在现在看来已经是颠扑不破的真...

    任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的你的作文。不得不感叹,在高一的年纪就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确实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和语文功底的积累。文章的立意不凡,最大的体现就是对科学和真理的定义和关系的认识,其次由此引申出对于思想言论自由的必要性的认识,还有在斗士层面不同解读。观点的推演过程严谨,语言晓畅,逻辑清晰。是一片优秀的议论文。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有些地方是口语化表达痕迹过重,不适用于考场议论文的写作规范,这个需要注意。不过作为自由写作的化,也许文脉语脉的流畅是你需要的,就放开些吧,只是注意考场写作时不要这样。其次,在最后的段落,为了显得辩证,对言论自由有了反向的思考,但是没有给出界线进行清晰地划分。最后,在审题中也有些遗漏,“朋友”和“绝不”没能清晰地体现。

    A
  • jinxuechun20188 高三 2017-10-02 18:18:31

    近期,在一档文化传承类节目上,一位女歌手用自己写的法语歌词演唱了我国的经典名段,遭到了评委老师的质疑,因为没有用中文演唱。我认为,我国的经典名段是不可以被随意篡改的,更何况在如此主题明确的文化传承类节目之上。文化的传承,不是简简单单地习得我国文字如何书写,也不是会唱几首用外文改编的经典名段,而是应将...

    任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本文有着自己鲜明的观点和语言特色,使用了政治课本上的术语,整体上结构比较清晰。然而问题在于,摆出观点和喊出口号并不等于对观点完成了证明,需要你将问题展开,分析,指出其中的问题具体为何?给出自己的思维路径和理由,提出对用的解决措施。小问题方面,就是结尾的段落的游离。具体到文章中,比如我在题解中对题目的解读,传统文化的传承设计的一个更为具体的问题就是:这些传统文化已经要消亡了,对一个快饿死的人来说,吃什么可能不重要,而是有没有吃的。而文章表达的观点似乎有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只要能将这种艺术的形式和魅力表达出去,让这种艺术形式生存下去,才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哪怕引起争议,从传播的层面来说也是件好事。

    C
  • xiongshiqing2019 高二 2017-10-02 16:49:10

    如今随着社交软件兴起,“表情包”——聊天时用特定对象的符号、图片传达情谊,在褒贬不一评论中还是越来越流行。而在我看来,“表情包”的“过度”流行,是当今人浮躁的表现,这更会导致中华文明倒退。首先,它会是“真情实感”文明的倒退。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电视栏目《见字如面》好评如潮,观众更喜欢通过朗读用笔一...

    彭 老师点评: 本文说是一篇议论文,其实更倾向于一篇抒情散文。文章的语言比较偏向感性。在文章的结构上,采用了三段式,并列。三个层次,分别阐述,所选用的素材也是比较新颖的,从整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平时的积累也比较多,作为高二学生,还是很不错的。只是,文章可以更有思想深度,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更多的是单定一个观点或层次,之后用几句抒情的句子来说明,在论证方面还是有些欠缺,这样在考场作文中并不占优势。

    B-
  • wangyj2018 高三 2017-10-01 19:04:46

    “趋利避害”是人生的常见形态,由于内容和方式差异,会有层次的区别。“趋利避害”是人作为生物的一种本能。在一般情况下,人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并想方设法地避开不利的选择。然而过分的“趋利避害”却往往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人在夺取更多利益的同时势必会对他人的利益有损害。对更多利益的渴望形成了贪婪,对他...

    任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本文审题和角度切入都很准确,语言流畅,层次清晰。但文章的论证重心不连贯,没能就一个方面或者观点不断深入下去,观点的层进之间逻辑联系不强。另一方面,在行文中看到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并没有展开或者展开的不够充分。最后一个层次的“趋利避害”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的体现。小的方面,事例论证与观点切合度差一些,结尾句子的抒情来得有些突然,有不明所以的感觉。

    C+
  • huyuxin2018 高三 2017-09-27 20:35:45

    (此处空两格)有人认为,人的成长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籍和社会,后者似乎总是与前三者背道而驰。(此处空两格)要弄懂这句话,首先要明确父母、老师、书籍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什么。与“社会的教育”对比来看,父母、老师、书籍的教育可以谓之“间接经验”,即他人的经验;而“社会的经验”所代表的便是“直接...

    高 老师点评: 语言具有逻辑性。前文写得不错,不知为何突然转到了实践上,其实强调实践也没错,但是得扣住“成长”和“教育”两个关键词。作者转而举了许多实践出真知的例子,前后割离,便成了两段独立的文章。偏离中心,完全和题目脱了联系。

    C
榜单

勤奋榜 进步榜 高分榜

    批改秀
      好素材换一批

      关于本站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昂立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 沪ICP备 16005456号
      免费作文素材 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