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50 0
cjh2019
高三
2018-07-10 14:27:51
世上没有移山的方法,唯一能改变我们和山的距离的途径是:山不过来,我过去。客观环境是不可改变的,能够改变的只是自己。中国古代并不乏有这样的例子。有这样一群贫苦的人,他们不甘于困顿,他们不相信不劳而获,于是,他们渐渐将目光投向远方,在变中求变,铸就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创造出不同于他人的经营方式。“机智而...
高 老师点评: 缺乏层次,角度划分不清晰,中国古代、外国、动物界?缺乏对比性,没有并列的必要。举例不够地道,不够贴近现实生活。例子的引入比较生硬,有堆砌的现象。说理还略浮于表面,挖掘不够深入。
23171 0
xiaopeichen2016
高三
2018-07-09 19:36:48
生活中,人们总有着不同的需要。我们需要粮食来使自己存活下来;孩子需要呵护和关爱;老人需要照料和帮助。作为社会中渺小的一个个体,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需要着。作为分工精细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每个行业、每个部门、每个个体的付出,才能使整个社会健康良好地运作,使每个人幸福地生活。需要与被需要,就像孪生兄弟,相...
邢 老师点评: 这篇作文整体来说比较不错。重点论述了“被需要”的部分,可以看出思考的深度。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最严重的问题是,中心论点不明确。全文甚至没有一个中心观点句,这是不应该的。其次,结构安排不合理。题目是“需要和被需要”,虽然这篇作文的重点是“被需要”,但是“需要”的部分不能一带而过。还是要想办法写出一些深度,不要停留在表面最基本的需求。最后,论述不够充分。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第三段,例子很多,但是后面都没有展开。一篇优秀的议论文的论述部分应该是比论据部分多的。
23102 0
yanxiaqi2019
高三
2018-07-09 08:23:47
爱是什么?蒲公英认为,爱就是一把远飞的伞。诚然,当今社会并不缺乏爱,缺乏的却是正确的,适当的爱。自计划生育以来,父母对子女的爱与日俱增,直至出现了“溺爱”的情况。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什么都以孩子为中心,的确将孩子宠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却也同时折断了他的羽翼,让他失去自我翱翔探索的机会,这样的爱是否恰...
高 老师点评: 立意方向基本正确,但切入角度不该为适不适当。层次划分不是很明晰,有点相近。语言流畅优美。
23749 0
hh2019
高三
2018-07-03 22:03:32
有时,造成麻烦的,不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而是我们所想的与我们所知道的事不符,让我们多走了弯路。在我看来,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所知非所想,会让我们以错误的观点看待事物,从而做出与客观规律不符的行为,并不断发展它,最终陷入麻烦而不知所措。当我们面对问题时,我们会现在脑海中构建解决方案的蓝图,并以此为...
钟离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能批改你的作文。本文中心思想突出,思想内容略有深度;思路清楚,层次层层递进,文章的整体结构完整清晰;语言基本符合规范,但仍有不通顺之处,且错别字较多。文章首段引入,与材料相呼应,但是略显单薄。可以尝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开头更抓人眼球,吸引阅卷老师注意力。第二至四段为文章的主体论述部分,深入分析阐述所知非所想带来的后果。每段开头句句式相同,并明确提出段落大意,值得表扬。段落内的展开论述也可圈可点:说理部分逻辑清晰完整、例证内容丰富。但是例证有知识性错误,在批注中已经指出,建议更换例子或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加以纠正完善。总得而言论述部分是写得不错的。结尾的草率有些出人意料。“成功不是多数人的专利,却是多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具备追求真相的艺术与批判精神,不断修正自己的‘所想’,才能向‘所知’进一步迈进,达到世界的定点与本源。”一句,充分体现出小作者的思想深度。进一步往下深入,则发现材料中两种情况“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和“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完美所想的那样”其实是相通的,而后者只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将这个观点与第四段“所知非所想是必经之路”的主旨相融合,生发出“这条必经之路极为漫长,人类永远面对着未知,所知非所想将是人类认知的永恒主题,但进一寸有一寸的惊喜”的感慨,如果能这样在结尾处将文章的境界提高一个层次,就更显得精彩了。
23286 0
yinghao
高二
2018-07-03 21:31:13
一株野花,在变成了憧憬已久的玫瑰时,被狂风暴雨摧残了自己的生命,但我看见的却是它展现了自己想要怒放,想要展现自我的勇气。而这个恰恰是其他野花所不具备的,他们没有站起来,直起腰勇于面对狂风而怒放的勇气,还枉然评价那一株变成玫瑰花的野花的虚荣。他们选择平凡,平凡也选择他们…..相反的,在造物主面前人人都...
钟离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能批改你的作文。本文以被摧毁的“怒放的玫瑰”和其他野花为线索贯穿全文,中心思想突出,思想内容较有深度;语言文字优美,对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炉火纯青,看得出来小作者具有一定文字功底;文章的整体结构较为完整,是为一篇较优秀的作品。 但是作文不同于作品,作品值得慢慢细致品味,一眼无法理解的地方可以通过多读几遍进行重新理解,而作文则是阅卷老师在考场上的“一眼之缘”,如果有不理解之处,再优美的文字也会被当作“辞藻堆砌”而跌落谷底。本文中最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就是在批注中指出的指代不明。文章本来的主旨是鼓励人们建立自己的勇气、把握自己的命运、拥有“怒放的生命”,突然插入了一个对“盲目的勇气”的批判,把之前自己树立的榜样打倒,有自相矛盾之感,在结构上有不妥之处。 在对“佛系青年”的批判之上,作者也一针见血、憎恶分明,显得格外犀利。但批判是一种“破”,而更重要的是“破”之后的“立”。如果我们将之后的“逃避生活……”一段视为一种“立”,则这个“立”显然是无法撑起全文、也无法撑起主旨的。 结尾虽有与前文矛盾之处,但如能适当修改,也是一个意味深长,令人读后余味萦绕的好结尾。 在结构上,建议把对“扎根”的论述放到文末作为升华,而将“勇气”、“目标”、“奋斗”等作为主要论述内容。“佛系青年”批判之后的段落建议增加内容。反问句固然使论述有力,但议论文论述同时也有严谨的原则,建议增加说理论述的部分。结尾需要进行适当修改,以增强全文的逻辑和连贯性。具体见批注。、
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