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7 0
范天悦
初二
2025-02-22 20:32:21
向新而行、悠扬的琴声从指尖开始飘扬,黑白的琴键从指尖开始飞舞。这一次,我不再执迷于成绩。带着最纯粹的热爱,向新而行。儿时,妈妈因为我突出的音乐天赋给我报了钢琴课。我喜欢琴键发出的那些清脆的声音,享受指尖在琴键上跳动的时光。面对一场场难关,我始终抱以积极的态度。随着年纪的增长,老师家长都建议我通过考级...
语文 老师点评: 优点-主题鲜明:文章紧扣“向新而行”这一主题,以自身学琴经历为线索,清晰展现从追求成绩到回归热爱的心态转变,传达出不忘初心、积极转变的思想,让读者能迅速把握核心。-叙事完整:按照时间顺序,从儿时学琴的热爱起始,到成长过程中因外界因素迷失,再到后来在老师引导下找回初心,有起因、发展、转折和结局,情节连贯自然。-情感真挚:真实地表达了在学琴不同阶段的心理感受,如儿时享受弹琴的快乐、面对学业压力和成绩追求时的迷茫、重寻热爱后的坚定,使读者容易产生共鸣。-细节描写:文中有一些细节描写,如“窗外的梧桐树在秋风下沙沙作响,我低下头”,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自己当时内心的迷茫与不安。缺点-语言表述:整体语言较为平实,修辞手法和优美词汇运用较少,缺乏文采和感染力,难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冲击。比如描述琴声“悠扬的琴声从指尖开始飘扬,黑白的琴键从指尖开始飞舞”,表述比较普通。-人物塑造:文中涉及老师这一人物,但其形象刻画不够丰满,仅通过语言描写展现老师对“我”的提醒,未能进一步挖掘老师的性格特点和对“我”的深远影响。-结构安排:部分段落之间的衔接稍显生硬,缺乏过渡性语句使内容更自然流畅地衔接。例如从回忆儿时学琴到讲述后来心态变化,衔接不够巧妙。
672 0
王琛雅
高三
2025-02-22 13:05:35
卢梭曾写道:“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生活就像一场舞台剧,被既定的剧本牵引着向前,所谓的“责任”仿佛束缚着对自由的追求。但于我之见,责任与自由并非完全对立。毋庸讳言,我们的行为被他人指定的标准所评判,社会价值下形成的道德标准与应尽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由。因常常不得不为不想为之事,责任...
teacher-C|teacher-C 老师点评: 文章深入探讨了责任与自由的关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责任与自由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作者通过引用多位哲学家的观点和历史人物的事迹,有力地支持了自己的论点,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到的思考。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开篇引出话题,随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述,深入剖析了责任与自由的关系。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举例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升华,使得整篇文章浑然一体。文章在素材运用上较为丰富,引用了康德、伊壁鸠鲁、弗洛伊德等多位哲学家的观点,以及刘和珍君、白莽、柔石、史铁生、海子、西西弗斯等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些素材有效地支持了作者的论点,但部分素材的引用略显简略,如果能够进一步挖掘其内涵或背景,将更具说服力。文章语言流畅,表达准确。作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使得整篇文章读起来既深刻又易懂。
718 0
lishiqi2030
高一
2025-02-14 12:38:59
语文D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评价如下: 问题一:中心论点的提出过于拖沓,一般更推荐以一段式的“素材分析+中心论点”的提出,这样对于主题的表达而言更为直接,不至于拖泥带水,消磨老师的耐心,也方便用更多的文笔进行下面的事情。问题二:本篇文章大多情况下语言还是比较好的,但是部分语言不够凝练,不利于文章的议论和论证,也不利于主题的表达和升华,这里需要注意。表扬一:对于事例论证的运用还是比较不错的,文章的可读性强,内容充实,能够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还是值得肯定的,当然也要对其它论证手法加以研究和运用了,例如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手法。
829 0
lyl2025
高三
2025-02-07 09:16:51
有人说,一个人乐意去探索未知陌生新奇的世界,仅仅是因为受好奇心驱使吗?诚然,好奇心是探索未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儿啼时,因为好奇,人们通常会上许多兴趣班,开启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门。可能只是想体会运用乐器弹奏出的悠扬乐曲,或是体验进球时全场为我的呐喊。但这种好奇心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不断消磨殆尽,慢慢地,...
teacher-C|teacher-C 老师点评: 文章通过引用名言、历史事件和哲学观点,深刻探讨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多重动机,包括好奇心、责任心、信仰等,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文章还结合现实社会现象,如好奇心的消退和功利心的盛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深度。文章整体结构清晰,有明确的开头、主体和结尾,逻辑连贯。虽然文章结构清晰,但部分段落之间的衔接略显生硬,例如从好奇心到责任心的过渡稍显突兀,可以通过更自然的过渡句或段落来增强连贯性。文章素材丰富多样,既有李白、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名人名言,又有房龙、鲁迅等的具体事例,还有对现实社会现象的引用,这些素材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语言表达基本准确,能够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意图。但部分语句稍显冗长,可以通过简化句子、去除冗余词汇来提高语言的精炼度。此外,部分表述略显晦涩难懂,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完全把握其含义,可以通过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增强可读性。
868 0
王琛雅
高三
2025-02-06 08:01:57
先时孔子所称赞“可以兴观群怨”的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历来被之人墨客所追捧吟诵。而如今被冠以附庸之名,而为唾弃。以我拙见,摒弃附庸之道,坚定而康卑,才可得古人之风雅。当下社会中的人们不可脱离他与集体而独立生存,总会与某些圈层产去联系。因而,门面外表的装点便成为不可缺少的社交手段。然而,对于...
teacher-C|teacher-C 老师点评: 文章围绕“附庸风雅”这一主题,深入挖掘了其内涵、表现、成因及危害,并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和应对措施。思想内容丰富深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附庸风雅”的现象入手,逐步深入到其本质和危害,再提出摒弃“附庸风雅”、追求真正风雅的观点,最后回归现实,呼吁人们明确方向。整个思路连贯,层次分明。文章引用了马克斯·韦伯、鲁迅、阿伦特·汉娜等学者的观点和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底蕴。但素材的运用略显单一,主要依赖于理论阐述和比喻手法,缺乏具体事例或案例的支持。文章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用词恰当,句式多变。同时,运用了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整体语言风格符合文章的主题和体裁要求,能够有效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但是存在错别字较多的问题,会影响整体印象。
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