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53 0
yinghao
高二
2018-07-03 21:31:13
一株野花,在变成了憧憬已久的玫瑰时,被狂风暴雨摧残了自己的生命,但我看见的却是它展现了自己想要怒放,想要展现自我的勇气。而这个恰恰是其他野花所不具备的,他们没有站起来,直起腰勇于面对狂风而怒放的勇气,还枉然评价那一株变成玫瑰花的野花的虚荣。他们选择平凡,平凡也选择他们…..相反的,在造物主面前人人都...
钟离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能批改你的作文。本文以被摧毁的“怒放的玫瑰”和其他野花为线索贯穿全文,中心思想突出,思想内容较有深度;语言文字优美,对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炉火纯青,看得出来小作者具有一定文字功底;文章的整体结构较为完整,是为一篇较优秀的作品。 但是作文不同于作品,作品值得慢慢细致品味,一眼无法理解的地方可以通过多读几遍进行重新理解,而作文则是阅卷老师在考场上的“一眼之缘”,如果有不理解之处,再优美的文字也会被当作“辞藻堆砌”而跌落谷底。本文中最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就是在批注中指出的指代不明。文章本来的主旨是鼓励人们建立自己的勇气、把握自己的命运、拥有“怒放的生命”,突然插入了一个对“盲目的勇气”的批判,把之前自己树立的榜样打倒,有自相矛盾之感,在结构上有不妥之处。 在对“佛系青年”的批判之上,作者也一针见血、憎恶分明,显得格外犀利。但批判是一种“破”,而更重要的是“破”之后的“立”。如果我们将之后的“逃避生活……”一段视为一种“立”,则这个“立”显然是无法撑起全文、也无法撑起主旨的。 结尾虽有与前文矛盾之处,但如能适当修改,也是一个意味深长,令人读后余味萦绕的好结尾。 在结构上,建议把对“扎根”的论述放到文末作为升华,而将“勇气”、“目标”、“奋斗”等作为主要论述内容。“佛系青年”批判之后的段落建议增加内容。反问句固然使论述有力,但议论文论述同时也有严谨的原则,建议增加说理论述的部分。结尾需要进行适当修改,以增强全文的逻辑和连贯性。具体见批注。、
23766 0
gusiyao2019
高三
2018-07-01 20:49:55
钟离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能批改你的作文。本文中心思想基本明确,分析说理较多,思想内容略有深度;思路基本清楚,层次层层递进,文章的整体结构隐约可见但较为完整;语言基本符合规范,但仍有不通顺之处。
23776 0
yanxiaqi2019
高三
2018-07-01 10:06:44
正因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价值和理念,因此没有一个社会可以有一个共同观念。每个人的理念之所以不同,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即使只有一点偏差,结果也会相去甚远。即使是和平年代也总有恐怖组织企图破坏和平,即使人人倡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也总会出现恶性竞争。因此,我认为既然个体差异无法避免,我们...
小方 老师点评: 本文围绕文题提出中心论点“求同存异”才能获得最大发展,观点鲜明,论述比较到位。文章在“价值观为何需要多元化”以及“如何做到多元化”这两个方面论述比较全面,反映出同学思考问题比较深入。当然,再具体论述细节时,仍需将问题推向更本质、更深刻的层面上去,才能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23934 0
hjn2017
高一
2018-06-30 22:37:03
处于这个有事没事就要发个朋友圈的信息时代,“炫”好像是无可避免的。只不过越来越多的人,选的不是自己生活中的零碎有趣之事,而是自己已被美化了许多的外表。这些精制的外貌自然是美的,但仅浮于表象。我想,真正重要的,应该是深层次的,对美丽“思想”的追求。美丽的思想,是心甘情愿的默默付出。作为我国“两弹元勋”...
教主大人 老师点评: 置身于“炫”的时代,自拍神器“火”了起来,美图软件也不甘示弱。当我们整日忙于将美化了的外表炫耀于“空间”或“朋友圈”时,却缺少了对美丽“思想”的关注。这个材料所反映给我们的信息有很多:①脱离不开大背景:“炫”的时代②出现的现象:注重外表炫耀,缺少了对美丽“思想”的关注。这是一个现象类的作文。必须要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的根源是什么?不能只谈“美丽的思想”,的确文章需要解释,什么是“美丽的思想”,但是材料更让学生们关注的是“注重美丽的思想”这是两个概念。一个是“是什么”,一个是“怎么做”,此外,你在写作的时候还要注意谈谈“为什么”。
23794 1
guoqinyi2019
高三
2018-06-27 20:27:04
在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但在我看来,我们不应一味渴求“被需要”。自然界中,常有一味渴求“被需要”的例子,比如说花与蜜蜂,蜜蜂相对处于被需要的地位,而有选择权的花则可以随时将其抛弃。换句话说,一味渴求“被需要”,这会失去主...
教主大人 老师点评: 分析这个题目,“被需要”也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三和第四层——情感和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材料中也正是这么说的。在你的这篇文章中,有比较好的观点,就是不能一味沉迷于被需要。这个观点很好,但是论述上却不够到味。并且没有深刻分析你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不能一味依赖“被需要”的这种状态?你举了日本和美国的范例,但是没有弄清楚这里的主体。被需要,是自我被别人需要,体现自己的价值,你这里是美国被日本需要吗?他们之间能体现粗材料所表达那种“被需要”体现自我价值的主旨来吗?这些都是要清楚思考的。
清空